“我們就像兄弟姊妹一樣。”今年國慶假期,記者在南京見到了77歲的南京知青、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工信和科技局(原科學技術局)退休干部王強,當被問起如何形容南京知青和當地牧民的關系時,他用蒙古語脫口而出這樣一句話。
1968年的夏秋之交,王強和1086名南京知識青年一道,離開父母、告別城市,帶著理想與豪情,來到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原插隊下鄉,與牧民們同吃同住、同生活同勞動。從青春年少到古稀老人,王強的選擇依然是堅定地扎根草原、奉獻草原,他坦言一生已經與草原人民凝結起割舍不斷的情感。在今年9月舉行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王強被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
到牧區去,到邊疆去
“到牧區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從南京火車站出發時是綠意盎然,到烏海下火車時見到黃沙土地,再坐卡車到鄂托克旗原阿爾巴斯公社呼吉力圖大隊(現楚魯拜嘎查)。“一下車就看見牧民在草原上放羊,我們從沒到過草原、沒見過綿羊,十幾個知青逮住綿羊就抱著騎著,有的還摔倒了。”王強到現在還能回想起那發自內心的興奮與激動,“我們終于來到想來的地方了。”
一到草原,他們就感受到草原人民濃濃的關愛,“旗里的牧區生活條件比農區相對好些,所以把我們全部放在牧區,對我們非常照顧。”王強清楚地記得,10月的內蒙古已進入深秋時節,在陣陣寒意襲來的鄂爾多斯高原上,當地各族干部群眾揮舞彩旗、載歌載舞,拿著皮襖、毛毯子和過節才吃的炒米、奶食和羊肉,熱情地迎接南京來的小伙子姑娘們。
初見時的激動心情還未消散,他們就遇到了挑戰,首先便是“語言關”。“當時我寄住在楚魯拜嘎查的斯仁道爾吉家,這家的3個小孩就是我的蒙古語啟蒙老師。”曾是南京市第九中學品學兼優畢業生的王強,從吃飯、喝茶、放羊這些日常用語開始學起,“像記英語單詞一樣,我用小本子把這些詞語的蒙語發音用音標標記出來。在野外一個人放羊的時候,我就背單詞,回去再和他們嘮嗑。”3個月后,王強就可以用蒙古語同牧民們交流生產生活了,這也為他以后留在內蒙古打下堅實的基礎。
生活習慣上的差異也讓他們適應了好一陣時間。“一開始覺得羊肉膻,也不習慣喝茶要放炒米酥油,到后來羊奶不加熱也能往肚子里灌了。”王強笑著說道,還有“勞動關”“洗澡難”等問題,在牧民們的關愛下,他們都一一克服。
“牧民對我非常包容愛護,讓我很快就愛上了草原。”到牧區幾個月后,王強在馬背上立下了要為草原奉獻一生的誓言。好學上進、吃苦耐勞、風趣幽默的王強深受牧民們喜愛,逐漸成長為鄂托克旗眾所周知的知青榜樣。他不僅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還被選舉為嘎查長、蘇木長,并且在當地收獲了愛情,迎娶了牧民女子巴圖那順。對草原和巴圖那順的承諾,他用一生來兌現。
初心不改,一生應諾
“我在草原待了一輩子,牧民教會我們很多東西,包括對于生命的敬畏、對于自然的珍惜。”與牧民一起生活的日子,讓王強獲益良多,更讓他堅定為草原奉獻青春和熱血的初心。
為提升牧民經濟收入,王強想方設法從烏海雇大卡車,將牧區盛產的牛羊糞賣到寧夏石嘴山,又拉著寧夏大米回到草原,改善了牧民的生活,生產隊的分紅也持續攀高;改革開放后,王強家分到300多只羊,他將130只羊送給了家境較差的斯仁道爾吉家,讓老人連連感嘆“我們感激一輩子”;看到一個蒙古族女孩因母親產后大出血去世而無人撫養,王強一家義無反顧地收養了她,譜寫了一曲民族團結的頌歌。
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少知青陸續通過招工招干回城。但想到來草原時的初心,想到提親時對巴圖那順和長輩的承諾,王強決定還是要留在牧區。“我不認為留下來的人就比回去的人高尚,都有個人和家庭的原因。我因為已經許下承諾,就要堅守諾言。但不論身處何地,我們都在為草原建設、為民族團結奉獻自己的力量。”后來,在擔任鄂托克旗公卡漢鄉鄉長期間,王強通過公開競價的方式,將企業承包鄉里煤礦的價格提升20余萬元,改變了鄉里負債累累的局面,卻也不經意間“得罪”了一些企業家。“我無意中把很多人的財路堵了,但群眾稱好、干部稱好,我就問心無愧。”王強說。
南京知青們感恩草原的接納和錘煉,牧區人民則感恩知青們帶來了知識和文化。在鄂爾多斯高原的南京知青群體中,陸續有200多人選擇到旗、公社、大隊的中小學擔任教師,70多人選擇擔任“赤腳醫生”;牧區買了第一輛帶拖斗的“東方紅”拖拉機,南京知青成了第一個拖拉車司機;機械出故障,維修成了難題,南京知青在公社的支持下辦起了“農機維修站”,包攬了全公社及周邊的農機維修工作……
他鄉故鄉,相交相融
在申報“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榮譽稱號前,王強曾多次建議把機會留給年輕人。“年輕人才是未來,他們能為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做更多的事情。”但當地政府依然堅持推薦王強。“這是對我這一生的肯定,更是對我們這一批南京知青在內蒙古所作貢獻的肯定。所以這個榮譽不是我個人的,而是給我們南京知青這個群體的。”采訪中,王強多次透露,南京知青加深了兩地的交流交往,架起了民族團結的橋梁。
知青下鄉讓草原牧民有了新的兒女,也讓南京知青有了第二故鄉。從此,他鄉成了故鄉,兩地的牽絆也日益加深。1998年,受王強等南京知青和當地牧民們的影響,南京與鄂爾多斯結為友好城市,在全國開創了知青插隊地與出生地結好的先河。退休后的王強,還成為聯絡兩地的友好使者,將阿爾巴斯白山羊絨和山羊肉推向華東地區,協助其他知青一道推動成立南京市內蒙古商會。
現在,這批當年的南京知青和草原牧人之間已經形成一種你來我往、常來常往的親近關系。南京和鄂爾多斯兩地的政府機構、商會在他們的推動下互動頻繁,各種商品推介會、創新創業項目宣介簽約會、招商推介會等系列活動不斷開展。這個國慶假期,王強和大家有個新想法:倡議建立一個基金,為第二故鄉的農牧民捐資助學,盡所能讓第二故鄉的親人們生活得更好。
10月12日晚上,王強受母校南京市第九中學邀請,為年輕的學子們講述自己的故事。互動環節,有位學生問起,“關于民族團結,高中生能做什么?”王強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民族團結不是口號,它就在日常交往中。當接觸到少數民族同胞時,我們要尊重他信任他,這就是民族團結。未來,希望看到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成為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角。”頓時,會場傳來久久不息的掌聲。□ 本報記者 徐睿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