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 培育優秀群眾文化團隊204支,輔導培訓群眾文藝骨干5500余人;
● 組織開展基層文化活動1.2萬余場,觀演人次近500萬;
● 完成省級“送戲下鄉”演出4308場;
● 全年新改擴建40個體育公園(廣場)、新建387公里健身步道;
● 推動121家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全年服務人次超3500萬;
● 全省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4.48平方米,全省室外健身設施抽查完好率達91.09%,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口比例達43.8%;
● 全省開展由體育組織牽頭舉辦的50人以上線下賽事活動達1.58萬項次,參與人次達447.58萬。
□ 本報記者 王慧 姚依依
文化與體育服務,事關群眾身心健康,是群眾精神家園建設的重要保障,也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2024年,我省各項文體服務保障民生實事項目全面完成,一項項高質量的文化和體育服務遍布群眾家門口,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幸福圖景】
1月17日,隨著湖潤鄉土文化藝術團的到來,泰州市姜堰區張甸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一下子熱鬧了起來,居民三三兩兩從四面八方趕來“搶占”好位置。不一會兒,歌舞、戲曲、小品等節目相繼開演,臺下觀眾看得有滋有味,笑聲、掌聲此起彼伏。
“這臺節目都是我們原創的,農民自己編、自己演,演的都是身邊人、身邊事,大多是宣傳我們里下河地區的人文歷史、傳統民俗、鄉土風情以及節慶文化,節目都很接地氣,也能引發觀眾共鳴。”姜堰湖潤鄉土文化藝術團團長周桐忠告訴記者,“團里有40多人,平均年齡60多歲,都是溱潼鎮周圍農民中擅長吹拉彈唱的文藝骨干,共同的愛好讓我們走到了一起,大家一起唱一起跳,別提多開心了!”他還驕傲地說,“咱們這支演出隊伍還登上了央視的舞臺。”
“這幾年我們鍛煉的條件越來越好,跟我們練八段錦的人也越來越多了。”健身氣功項目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揚州市健身氣功協會秘書長夏梅林去年一年,在社區、企業等進行了超過100場健身氣功專業指導。
夏梅林表示,隨著大家身邊的體育公園、體育廣場、健身器材日益完善,推動各地自發形成的健身隊伍越來越多。“我們全揚州現在已經有超過100個健身氣功的基層站點,遍布城鄉各個方位。”2024年,他和協會社會體育指導員們帶隊參加了省健身氣功俱樂部比賽、省第九屆全民健身運動會等賽事。
“科學健身很重要,我們每個健身站點通常健身群眾超過20人,配有4—8位社會體育指導員,每天在大家身邊傳授專業的健身氣功技能,帶領大家變得更健康。”夏梅林說。
【溫暖掃描】
近年來,省文化和旅游廳扎實推進“雙千計劃”,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十四五”期間,江蘇擬累計安排省級補助資金2.5億元,培育1000支優秀群眾文化團隊,打造1000個城鄉最美公共文化空間。江蘇優秀群文團隊不斷涌現,他們引導帶動社會力量在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繁榮文化中當主角、唱大戲,成為了“百姓大舞臺”上最閃亮的“民星”。徐州市沛縣曹家班、泰州市姜堰區湖潤鄉土文化藝術團、宿遷市泗洪縣雙溝鎮農民健身舞協會等3支團隊還獲得了“2024年全國‘百團匯演’優秀群眾文藝團隊”表彰。
“健身圈”是群眾美好生活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建成體育公園(廣場)1400多個、健身步道5萬多公里。全省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4.48平方米,居全國第一。2024年,我省通過專項補貼,推動121家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全年服務人次超3500萬。
我省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口比例達43.8%,這一數字離不開豐富多元的賽事活動供給。2024年,我省開展由體育組織牽頭舉辦的50人以上線下賽事活動達1.58萬項次,參與人次達447.58萬。徐州沛縣“村界杯”農民足球賽、揚州儀征“村BA”等“村字頭”賽事人氣火熱,影響力覆蓋全國。我省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超3800人,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進社區、鄉村、校園等地,多形式普及科學健身知識。
【代表委員點評】
“百姓既是公共文化服務的享受者,也是文化資源的創作者。只有不斷充分調動群文團隊的積極性,才能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走出陣地、面向大地。”省人大代表、沛縣文化館館長王寶紅表示,近年來,人民的文化生活呈現出品質化、個性化、多樣化的追求,這要求公共文化配送需持續探索服務新模式,精準有效對接群眾的文化需求。
省人大代表、南通市兒童業余體育學校高級教練員顧小晶表示,全民健身是推動我省青少年體育水平提高、競技體育人才培育、體育產業發展的根基,是體育強省建設的重要環節。我們要利用好這些場地設施等體育保障,讓更多人參與到全民健身中,特別是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