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以“晶彩非遺 國韻傳聲”為主題的非遺市集在連云港市東海縣人民廣場開市,現場設立糖畫、棕編、泥塑等26個非遺展位,展出1000多件非遺文創產品,30多位非遺傳承人帶來精彩表演,諸多市民沉浸式感受非遺魅力。
舞臺上,72歲的連云港市級非遺蘇北琴書傳承人劉培蘭說唱《鄉村喜事》,悠揚的琴聲、嘹亮的唱腔、鏗鏘的韻白,讓臺下觀眾連連叫好;廣場上,各展臺前人流涌動,一件件精美文創產品吸引市民駐足。
在金銀制作展臺,一件件加工技藝精湛、款式新穎、風格古樸典雅、造型生動細膩的袖扣、耳釘、胸針、戒指等吸引年輕人詢價。東海縣金銀細工非遺傳承人王印用銼刀打磨一款產品的人物面部。“我18歲就跟隨父母學習金銀制作,還曾到上海求藝。”王印說,他們設計制作的產品不僅在國內市場銷售,還賣到東南亞等地區。
白水晶雕刻的“蝸牛”、茶水晶制作的“龍龜”、綠幽靈制作的“麒麟”……水晶雕刻展臺的各類制品在陽光照射下璀璨奪目。73歲的江蘇省水晶雕刻非遺傳承人吳兆娥忙著向市民介紹水晶雕刻技藝。“水晶雕刻是以水晶為原料的傳統雕刻藝術,通過多樣的雕刻手法,結合使用局部噴砂、鑲嵌點綴、光影效果等技藝,再與其他材質結合,可以創作出各種不同藝術效果的精美作品。”
在少兒非遺手作體驗區,市民王梅和女兒在版畫老師郭錦珠示范下,動手體驗從畫稿、刻板、打墨到印刷的版畫制作過程。活動現場,很多居民帶著孩子一起逛非遺市集、看非遺展演、體驗非遺制作,享受親子時光。
目前,東海縣有5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東海縣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陸榮說,東海縣開展非遺調查、建立非遺傳承機制、加強非遺宣傳推廣等工作,非遺名錄體系不斷完善,傳承隊伍逐漸壯大,市民對非遺的認知進一步加深,保護意識逐漸提高,非遺傳承得到創新發展。
□ 本報記者 趙芳 通訊員 張開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