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常州因突發疫情按下“暫停鍵”。剛從北京回常的全國人大代表、常州老三集團有限公司工會主席李承霞,顧不上休息,馬不停蹄錄制18分鐘視頻,以“云宣講”形式傳達全國兩會精神,向身邊技術工人送上“行行出狀元”的好消息。
短暫地慢下來,是為了更快地跑起來。2003年,李承霞只身一人從外地到常州老三集團服裝一分廠做雜活輔助工。如何成為一名縫紉線上的技術工?她讓自己慢下來,定下第一個事業發展的“小目標”。剛到廠里時,她聽說縫紉針都是進口針,連機器都不敢碰,只能遠遠地看著。為了掌握技術,晚上她偷偷去練習,短短兩個月瘦了20多斤。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的努力被值班長看在眼里,向廠領導推薦了她,安排她參加公司的縫紉技術培訓班,還請師傅手把手教她。
“每走一步,都要給自己定個‘小目標’。有了目標,工作才有方向。”李承霞隨即定下第二個“小目標”:成為一名優秀的縫紉工,讓自己的照片張貼在公司每月的光榮榜上。從此,她起早貪黑,每天清晨,第一個開始工作;每個夜晚,也是她熄燈鎖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的技術越來越熟練,2014年8月,她的照片如愿被貼上公司的光榮榜。看著光榮榜里的照片,她再一次暗下決心:一定要月月戴上大紅花,月月進入光榮榜。為此,李承霞對自己更加高標準、嚴要求,每月評選始終名列前茅。
小小的車衣間,成為李承霞擁抱新時代的大天地。通過技術攻關,她不斷刷新“日產量”,將原來人均日產量從300件提高到600件;刻苦鉆研上拉鏈技術8個月,將上拉鏈產量由人均日產600件提升到1000件……“從我們手中出去的每件衣服,都代表了‘中國制造’的招牌與口碑!”李承霞滿臉自豪。這些年,她代表老三集團,在多項全國和省市紡織服裝各類技能競賽中屢屢得獎,先后獲得省市五一勞動獎章和省市勞模榮譽,2016年被評為江蘇省優秀農民工,2017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在李承霞眼里,工作沒有里外之分,只有互相幫助,才能實現產品質量提上來,工廠效益好起來,工友收入高起來。與李承霞搭檔多年的宋負責后道工序,如何提高技術,實現工序無縫銜接,是她倆在車間里討論最多的話題。企業在加工T恤訂單時,由于開門襟工序難度大,縫制稍不注意就會造成門襟有破洞,大大影響了工效,李承霞申請“攻關”。“不行!工資總盤子就這么多,你來我們還忙活啥?”面對工友質疑,她召集來班組工友,“大家別有顧慮,只有提高技術,才能提高收入。我個人工價降0.18元,補給同班組產量少的人。”在她帶動下,全體班組你追我趕,人均產量提升40%。
2019年12月,集團成立“李承霞勞模工作室”,圍繞企業技術創新和技術人才培養,開展師徒結對等活動。工作室成立至今,在技術創新、技改方面的收益將近150萬元。數字雖然不大,但這些新方法新工藝不僅能減少跑冒滴漏,更關鍵在于可以有效控制產品品質、提高工作效能、增加員工勞動收入。她先后帶出的70多位徒弟,也屢屢在全國和省市技能大賽中摘金奪銀,成為行業技術骨干。
外來務工人員的“隨便說說”,都能成為她的用心“發聲”。2018年,李承霞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線上+線下”了解民情民意,線上通過“承霞代表面對面”QQ群,宣傳兩會精神,收集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線下設立人大代表工作室,現場傾聽群眾心聲。“從基層來,就要為基層工人代言”,今年全國兩會上,李承霞遞交了《關于規范企業自主開展技能人才評價的建議》等6份建議,全部聚焦基層農民工最迫切關心的問題。
“技術改變人生,我證明了我自己。”回顧近20年不平凡的奮斗記憶,李承霞從進城務工之初帶著深深的自卑,到現在變得自信自豪,“今年國家提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會有越來越多的技術工人像我一樣,迎來屬于自己的春天。”
□ 本報記者 萬小珍 通訊員 沈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