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全面學習貫徹落實《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和《江蘇省貫徹落實<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三年行動方案》,有機融入首創于常州的道德講堂和今年5月正式實施的《常州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文明條例》),通過潤物無聲的德育教化和法紀嚴明的剛性規范相結合,以法治承載道德理念,以道德貫穿法治建設,德法相濟,剛柔并施,在“三德三法三民”上下功夫,不斷深化公民道德建設,推動常州文明程度邁上新高度。
重德化,明法理,發“民聲”。通過豐富多彩、富有成效的宣傳教育,講出市民對《綱要》落實美好期許的“心聲”,使人們認知認同、自覺踐行,讓崇德向善的風尚在常州進一步弘揚。講述“好故事”。成立道德講堂課創中心,充分挖掘道德經典、道德人物、道德故事,整理編創出防疫典型故事等11大門類126個“好故事”;抓好宣講場次安排,在全市各類道德講堂開展宣講1158場,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開展道德講堂“雙百行動”,組織115場“百姓視角”巡演和136場精品課程巡講;抓好宣講效果提升,建立道德講堂發展中心,聯合常州大學和市委黨校組建30人的專家智囊團,先后參與道德講堂宣講旁聽63個課次,對課程內容及宣講效果進行評議研判。講解“硬道理”。組織專家學者對《綱要》等公民道德建設內容進行解讀詮釋,組織專題活動11場。整合媒體資源宣傳《文明條例》,常州晚報《龍城文明風》等欄目制作21個專版、常州廣播電視臺《文明眼》等欄目21次播出,用好《文明常州》等“三微一端”全媒體矩陣,總點擊量超過150萬次,連續不間斷地通過“我的常州”APP首屏推廣宣傳,宣傳到達率覆蓋常州人口的 98.3%。加強社會宣傳,在好人街、誠信街進行集中宣傳展示,廣泛開展《文明條例》等公民道德建設進社區、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公園、進景區等活動。
重德行,強法治,達“民意”。通過道德講堂引領文明行為,以《文明條例》的規范加以落實落細,達成人民對《綱要》落實成效的強烈意愿,共建美麗家園。練實“內家功”。走進道德講堂“內化于心”,走出道德講堂“外化于行”,構建“一堂一隊一項目”的工作模式。依托全市各級各類道德講堂建立15000多支志愿服務隊伍,實名注冊志愿者已超過119萬人,常態化參與志愿服務的活躍率接近60%。構建“REPP”(資源環境全面保護)志愿服務項目體系建設,組織“常州市義工聯”“一加”愛心社等8950余個組織,創新開展“一袋牛奶的暴走”“衣衣不舍”等活動2萬余場,280萬人次市民參與志愿服務、社會治理。僅疫情期間我市就招募上崗各類志愿者10萬余人,組織志愿服務活動2965個,累計志愿服務時長近213萬小時,涌現出2位中國好人、14位江蘇好人、13位最美防疫先鋒,成為居民自發、社區自治的社會治理重要“內生”力量。打好“組合拳”。組建“文明出行”“文明鄉風”“文明旅游”等7支文明勸導服務隊,招募800余名文明勸導員,開展120余次集中行動,常態化開展對不文明行為的正確引導、及時勸導、有效監督。加大專項整治,17個部門根據《文明條例》賦予的權利和責任,以負面清單制度為依據,對重點整治的不文明行為,堅決依法制止、糾正和處罰。今年以來,開展機動車不禮讓行為、電動車不戴頭盔、不文明養犬集中整治等專項行動。
重德言,建法制,得“民心”。建立健全各項制度,保障公民道德建設的常態運轉,鼓勵和引導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到公民道德建設中來,不斷提升社會治理水平,讓《綱要》落實的長效性廣得民心。廣設“留言簿”。通過道德講堂“四化一角”等形式,把公民道德建設的熱點話題搬上道德講堂,讓人們各抒己見、評議互動,不斷強化對于《綱要》的共識。堅持線上線下互動,全方位、多角度宣傳評議道德典型事跡,“掌上道德講堂”“文明常州”等公眾微信號受眾超百萬,累計閱讀、評論量2000萬以上。《文明條例》制定期間進行負面清單征集網上投票,5萬余人參與。今年疫情期間,市總堂在“抖音”開設“益起志愿,共克時艱”等18場“云上道德講堂”,舉辦道德典型“我為文明代言”活動,開設電臺專訪、網絡互動等專項評議,形成線上與線下、常規與特色互補互動的評議新格局。健全“記賬本”。將落實《綱要》和《文明條例》的成效按年納入高質量指標體系進行考核,激發工作活力。將文明行為納入信用體系建設,按照我市《文明行為信用記錄和積分管理辦法》做好記錄,為聯合獎懲提供依據。
陳 濤(作者為常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