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全省中小學減少了往年暑期熱門的各類游學、研學活動,取而代之的是豐富多彩的“線上活動”。在這個“濃縮版”暑假,孩子們體驗到不一樣的精彩。
“打卡”小目標,
宅家體驗習慣養成
往年假期,全省小學生們紛紛加入“雛鷹假日小隊”奔赴各地,在大隊老師帶領下開展內容豐富的實踐活動;今年暑假,大家將“實踐主場”放在家中,“打卡”不同主題,完成各類小目標。
用自己在校所學幫助家人學習垃圾分類,并嘗試利用廢舊品制作“小手工”,爭取獲得垃圾分類小達人“認證”……南京市第一中心小學大隊輔導員彭潔莉告訴記者,今年暑假,學校鼓勵學生們積極參與“雛鷹爭章”活動,開出垃圾分類小達人、文明出行宣傳員、文明養寵勸導員等“宅”家體驗清單。目前學校郵箱已收到400多名學生的積極反饋,孩子們通過照片、視頻、文字等展示暑期實踐心得,并期待開學后的師生分享、交流。
“今年暑假學生們大多取消外出游玩計劃,但宅家也沒閑著,練就不少新技能。”南京市中山小學德育處主任、大隊輔導員段青青說,學校推出“小鬼廚神大比拼”活動,鼓勵高年級學生跟家人學做一道菜,從挑選食材到清洗、烹飪,一步步鍛煉勞動技能。該校五年級3班學生劉梓唯說,自己做了一盤西紅柿炒蛋,前后忙活一個多小時,還要掂量放多少油、鹽,由此更加意識到要珍惜糧食、珍惜勞動成果。
鎮江市實驗小學德育處主任劉甜說,暑假里學校布置“尋訪勞動美”活動,“結合活動開展,根據各年級學生特點,引導孩子們制定21天目標,通過‘微信打卡’的形式,幫助大家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云游”項目多,
線上暑假帶來新體驗
今年暑假,不少學生積極“上云”,探訪各地博物館、美術館,甚至遠程互動、感受異國文化。
“渡江勝利紀念館、南京市博物館……孩子們動動手指,就能身臨其境、遨游其中。”段青青介紹,中山小學鼓勵學生們以“云游”的方式在各大場館官網進行沉浸式體驗,不出家門就能享受文物、書畫等不同主題展覽人文盛宴。
這個暑假,南京田家炳中學日語班的25名學生“連線”千里之外的東京大學,與15名日本大學生“云交流”。學校國際部主任張飛燕告訴記者,田家炳中學與東京大學結對“友好學校”,往年暑假東京大學有不少大學生來到南京,與該校學子座談交流。今年雙方通過“云交流”方式進行互動,在兩小時連線中,這群中學生為日本的大學生們介紹南京各大名勝古跡、中國古詩詞,還相互分享了語言學習的小技巧。
揚州市汶河小學六年級學生王思哲在家長指導下,在電腦上收看《繁華古今揚州夢 風物清嘉運河情》系列講座第一講,運河的變遷以及沿線歷史讓他對這條流經揚州城的“母親河”有了更深的了解。這是揚州市舉辦的“云”上文博夏令營系列內容之一,青少年還可以“云游”全國幾十座博物館。
南京市玄武區社區教育辦公室副主任劉文秋說,放假前他們邀請南京10家博物館成立“研學聯盟”,推出“天天博物館”線上活動,邀請學生當講解員,錄制視頻免費播放,實現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無縫對接,“開設‘云端博物館’課程,一是發揮博物館作為第二課堂的作用,二是鼓勵孩子們承擔各場館講解員工作,努力成為文化代言人。”
實踐中成長,
“濃縮版”線下活動豐富
今年暑假,也有一些學校選擇開展省內“研學”,盡可能給學生們提供更充分的實踐機會。
姜堰第二中學高二年級95名學生跟隨學校老師,前往蘇州木瀆、虎丘體驗為期5天的研學之旅。該校副校長孫長春說,此次研學還邀請華東師范大學和上海師范大學的教授,圍繞語文、數學、英語學科開設講座,啟發學生思考制定“生涯規劃”。該校高二(7)班學生黃文韜告訴記者,他在研學中感受到“大語文”學習的內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助于回味古詩詞中的意境、提升人文素養。
8月上旬,南京市第九中學的20多名學生以志愿者的身份,體驗博物館講解員、禮儀服務和圖書管理員等工作。學校團委副書記張瑞寒介紹,今年暑期,學校與南京六朝博物館、鳳凰書城以及梅園新村紀念館等場館聯系,為學生爭取提供志愿服務的機會。該校高二年級學生周瓊在南京六朝博物館參加“長江路設計之夜”開幕式,感受到南京這座古都源源不斷的“創新力”。她表示,希望自己練好語言基本功,在未來工作中向更多人講好“南京故事”。
最近每天下午,常州市新北區龍飛實驗小學四年級學生鄭煜祺總會來到學校體育館,進行一個半小時的籃球訓練。“學校特意聘請專業教練,他們會根據每個孩子的情況進行針對性訓練,孩子對打籃球越來越感興趣。”鄭煜祺媽媽說。
2011年起,常州市啟動面向全體學生的公益性暑期青少年陽光體育夏令營活動,迄今已有10年。“我們鼓勵市區兩級學校根據實際情況開設營地,每個營地為學生提供3個以上體育項目,每個項目活動時間不少于10天。”常州市教育局體衛藝處處長陸緋岱說,常州陽光體育夏令營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開放性和公益性,營地遍布全市,有興趣的孩子都能參加,近兩年來該市還評比“優秀營地”,鼓勵更多學校加入其中,“相信我們的營地會越來越多、項目會越來越豐富,孩子們的暑假生活也將更加充滿活力。”
本報記者 王夢然 王 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