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為樂(4人)
殷學強,男,1995年生,南京市江北教育科技咨詢有限公司鼓樓分公司校區運營店長。2020年1月31日,殷學強看到南京市防疫志愿者招募公告后,第一時間從河南老家啟程返回南京投身志愿活動。他連續6天在南京南站引導、疏散客流;聽說血庫存量告急,又馬不停蹄趕去湖南路獻血400毫升;獻完血又主動請纓參與下關區的社區防疫工作。從2月1日至7月14日,殷學強連續參與了多個防疫志愿服務項目,協助窗口單位、社區、醫療機構等開展防疫志愿服務時長累計達1002小時。
王美卿,女,1936年生,常熟市石梅小學退休教師。王美卿于1998年退休后,成立了“王美卿導師工作室”,多次赴城鄉學校送教上示范課、巡回作講座,設立“王美卿獎教金”獎勵石梅小學的優秀青年教師。2000年,她掏出50多萬元,把自己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的“王美卿拼音盤”制成學具,捐贈給學校供孩子們無償使用。2017年,她傾盡畢生積蓄,捐資60萬元,設立“石梅小學愛心獎學金”,成為常熟市財政局設立“愛心獎學金”財政專戶的第一人。退休后的近20年間,她先后為學校累計捐款100多萬元。
茆保良,男,1969年生,無錫市梁溪區良子公益服務社社長。茆保良致力公益活動24年,整合熱心公益人士力量,成立良子公益服務社,成立梁溪區首個公益類社會組織黨支部。2020年5月,良子公益服務社在廣益新村開辦了“幸福味道”早餐店,采取公益方式運作,社區空巢老人、殘疾人和特困老人等人群享受2元管吃飽的優惠價。疫情期間,他還帶領社員積極做好防疫物資籌集、社區出入口值守、社區通行證發放、高齡獨居老人志愿服務等工作。良子公益服務社擁有家政服務、義診、文藝表演等志愿者324人,先后組織公益服務300多場次,受益群眾29000多人次。
張蘇,男,1985年生,鎮江市公安局交警支隊潤州大隊二中隊副中隊長。張蘇從參軍入伍駐守青藏高原,到深入藏區服務藏族同胞,再到調入內地情系藏區兒童,16年來,他用心用情架起漢藏一家親的“愛心橋梁”。他招募大學生志愿者與西藏兒童開展“一對一”幫扶,與江蘇科技大學伯藜學社聯手打造“西藏兒童成長陪伴計劃”公益助學品牌,組織藏族師生來鎮江游學。他個人出資、動員社會力量已向拉薩、日喀則、山南等多所小學和幼兒園累計捐款捐物價值50余萬元,受益學生達2000余人。
見義勇為(4人)
黃鑫林,男,1997年生,南通慕瑞斯紡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2020年6月13日,黃鑫林駕駛自家面包車從浙江溫州返回南通,當日下午途經溫嶺市大溪鎮良山村附近高速公路路段時,前方一輛槽罐車發生猛烈爆炸,黃鑫林在爆炸現場附近將一爆炸事故幸存者送往溫嶺第一人民醫院,和醫務人員一起將受傷的男子攙扶下來送至急診中心緊急救治后默默離開。
徐碗林,男,1952年生,泰州市海陵區蘇陳鎮張家院社區居民。2020年5月10日上午,正在鄰居家串門的徐碗林突然聽到有人大喊“救命”,他迅速沖出鄰居家,看到一個兒童落水了。69歲的徐碗林,十多年前做過食道癌手術,身體一直不算好的他在這危急時刻,卻沒有絲毫猶豫,不假思索跳進河中,救出落水兒童。
周軍,男,1974年生,東風悅達起亞汽車有限公司綜合資源部職員。2019年12月25日晚6時許,周軍正在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嘉源人才公寓附近進行安全巡查,突然聽到遠處傳來呼救聲。他循著聲音跑過去,發現在附近的一條河里,一名男孩正在水中掙扎,情況十分危急。身患高血壓的周軍,未及多想,迅速脫掉外套,跳入冰冷河水,奮力游了十多米遠,抓住男孩向岸邊游,最終成功將男孩托上岸。
佟芹,女,1992年生,徐州仁慈醫院婦產科住院醫師。2020年4月20日早上9點多,佟芹下了夜班匆忙趕到交管所準備考駕照科目四,剛到考場聽到有人急切呼救“有人暈倒了”。她撥開人群來到男青年患者身側,初步判斷癥狀是心臟驟停,助其平臥后,她立刻跪在地上對他進行胸外按壓及人工呼吸,她實施心肺復蘇搶救20分鐘后,救護車和家屬趕到,18歲的小伙被送往附近醫院救治,佟芹卻累得癱軟在地,她的專業救助為小伙贏得了生的希望。
誠實守信(3人)
方寶林,男,1960年生,揚州市邗江區西湖鎮司徒村衛生服務站站長。自1978年從醫以來,方寶林一直扎根農村,在村醫崗位上堅守了42年。他常年為鄉親們治療常見病、多發病,都按藥品基價目錄給藥,能為村民省錢的盡量省。不論酷暑難耐還是天寒地凍,只要村民需要,經常深夜出診,為村民們解決燃眉之急。他對待病人就像家人,不怕臟累、精心護理,數次把從大醫院勸歸的病人從生死線上拉了回來。今年2月方寶林退休,但舍不得離開鄉親選擇繼續堅守一線,他說,看到鄉親們信任的眼光、舒展的眉頭,自己感到很幸福。方寶林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基層醫務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孟敏,女,1985年生,新沂市中醫(鐵路)醫院財務科門診收費職工。2020年6月20日,孟敏與丈夫在開車回娘家的路上撿到裝有 7 萬元現金和工資發放單的塑料袋。考慮到失主肯定會回來尋找,兩人在原地等待失主半個多小時,成功等到失主并如數歸還。失主拿出一沓現金贈予孟敏表示感謝,孟敏婉言拒絕并表示這是自己應該做的,不是自己的錢,肯定不能要。
羅俊,女,1972年生,國網連云港供電公司電力調度控制中心地區監控班班長。1993年,羅俊參加工作成為了一名變電運行值班員,那時全市20多個變電站都是靠手工控制,眼睛必須時刻緊盯上百個儀表,否則稍有閃失就會影響數萬家居民和數百家企業正常用電。為此,羅俊給自己立下誓言“決不讓工作有任何差錯”。為了這句誓言,她“緊盯”數百儀表、大屏和電腦上閃爍不停的數據27年,累計安全無差錯操作十萬余次。為科學高效用電,她潛心技術創新,累計30余項成果獲得省級以上表彰,她發明的《基于智能調度系統的變電站監控信息自動驗收操作法》被評為2019年度江蘇省職工“十大先進操作法”。2020年4月2日,她把獲得的3.2萬元獎金全部捐給連云港市道德風尚建設基金會。
敬業奉獻(7人)
王福如,男,1983年生,江蘇省疾控中心放射防護所副所長。2020年2月17日,王福如作為中央防控指導組駐湖北黃石的江蘇醫療分隊長、流行病學調查組長,趕赴湖北黃石,開展流行病學巡回督導和疫情防控工作。他深入集中隔離點排查風險,開展個案調查,篩查發熱病人密切接觸者,及時發現隱患,累計開展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無癥狀感染者以及不能排除的發熱病人流調936人,排查密切接觸者2277人。作為最后一批留守黃石的江蘇疾控人,他指導黃石復工復產復學,開展“疾控大培訓”,整整駐守黃石41天。從黃石凱旋后,王福如又作為江蘇核酸檢驗檢測隊隊長,赴北京市協助開展核酸檢測工作,帶領團隊圓滿完成任務。
陸振華,男,1952年生,常熟市特殊教育指導中心顧問、常熟市智力殘疾人及親友協會主席。1973年,陸振華開始從事特殊教育工作,并始終堅守在一線,孩子們親切地叫他“啞父”。他堅持親自為重殘兒童送教上門20多年,足跡遍及常熟10多個鄉鎮,并帶領近百名教師志愿者,為全市60多名重殘兒童開展送教服務。2004年,他創辦了全國第一家特殊教育指導中心,推廣殘疾兒童進入普通幼兒園、學校接受融合教育,首創“全日制”“半日制”“走班制”三種特教班辦班模式、“醫教結合”“復式教學”“生涯規劃”三種特色教學,滿足了特殊孩子個性化發展,全市84所普通中小學加入到融合教育行列。他出版了8部特殊教育專著,2012年退休至今,仍在特教領域發揮余熱,用愛守護“折翼天使”。
蔣碧偉,男,1988年生,生前系常州市公安局天寧分局青龍派出所輔警。2019年10月參加公安工作以來,蔣碧偉踏實勤勉、熱心友善,認真負責地完成每項工作任務。疫情防控期間,他主動報名參加道口執勤,他和戰友累計協助查控1萬余車輛和3.5萬人,筑起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牢固防線。2020年3月4日,他突發疾病倒在工作崗位上,不幸離世。
江浩,男,1994年生,云南鶴慶人,揚中市消防救援大隊江洲站班長。自2011年12月入伍以來,江浩共參與處置火災和搶險救援2000余起,搶救被困人員52人,參與社會公益20余次。在滅火執勤和搶險救援中,江浩總是沖鋒在前,多次擔任搶險救援突擊隊“主攻手”,曾在處置該市油坊鎮238省道復線危化品泄露事故中,頂著酷暑,冒著隨時爆炸、中毒的危險,往返幾十次運送物資,終因體力不支倒在了救援現場,經搶救蘇醒后,說的第一句話是“我想繼續去戰斗”。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舍生忘死保衛著一方百姓安寧。
曾嬿,女,1984年生,江蘇蘇洪農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2009年,曾嬿從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碩士畢業回到家鄉海門市創業,創立了“蘇洪鮮食”生鮮品牌,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拓展35家直營門店,流轉土地4000畝,吸納971名“4050”人員就業,扶持500名微商成功創業,其中百分之七十為農民。公司在四川、陜西、新疆、海南等貧困落后地區建立了27個訂單種植基地,先后帶領6930名農民脫貧致富。她帶領企業從年營業額500萬到2.3億元,再到帶領上千農戶脫貧致富,成為鄉村振興的領頭雁。
呂正紅,女,1978年生,泗洪縣臨淮鎮二河村衛生室村醫、護師。出生在漁村的呂正紅立志學醫,讓漁民不為疾病所累,不為病痛所苦。1999年9月,她醫學院護理專業畢業后帶著兒時夢想,回到家鄉成為一名村醫。二河村是傳統的漁業村,村民上岸看病極為不便,從此,呂正紅每天到漁船上出診,為村民開展診療服務,寒來暑往、22載春秋,她累計接診35.2萬人次,出診1.45萬人次,行程4.64萬公里。她用嬌弱的肩膀守護著2000多名村民的健康,鄉親們親切地稱她“漁家的好閨女”。
彭阿瑞,男,1995年生,連云港市贛榆區城頭鎮彭瓦溝村人,江西撫州消防救援支隊晏殊大道特勤站裝備技師。2020年7月3日,鄱陽湖水位持續上漲,汛情形勢嚴峻,彭阿瑞所在部隊接到支援救災任務,原本準備休假回老家陪伴待產妻子的他主動請戰,放棄休假,加入了抗洪一線隊伍。彭阿瑞和戰友們每天救援、轉移、安置被困群眾,截至7月16日,他共駕駛沖鋒舟深入災區30多次,和隊友營救180余人。7月15日,彭阿瑞兒子出生,他在江西抗洪一線隔著手機屏撫摸新生兒子的視頻在網絡引起關注,感動了眾多網友。
孝老愛親(3人)
黃順夢,女,1989年生,泰州市姜堰區張甸鎮“解語花”社會服務中心副理事長。2010年,彝族姑娘黃順夢從四川涼山遠嫁到泰州市姜堰區張甸鎮,多年如一日待公婆如親生父母,丈夫外出打工的日子里,她悉心照料患有間歇性精神病的婆婆、體弱多病的叔叔以及兩個年幼的孩子。2018年,黃順夢發起成立了張甸鎮第一個女性公益組織—“解語花”社會服務中心,先后開展了“母親郵包、快樂傳遞”“民族一家親共建幸福家”等系列志愿服務活動,為急需幫助的少數民族困難家庭排憂解難。
魏兆香,女,1976年生,阜寧縣花園街道驥超村四組村民。2011年5月,丈夫不幸因車禍去世,照顧兒女和贍養養父母、婆母的生活重擔全部壓到了魏兆香的身上。為了分別給患腎癌的養母、患肺癌的養父治病,她花光了家中積蓄、抵押了僅剩的房屋,還欠下八萬元外債。為了幫助患病的老人們減輕身體的痛苦,她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臟,曾嘴對嘴幫助患嚴重哮喘病的婆母吸出堵喉的濃痰。20多年來,她悉心照料患重病的養父母和婆母,用勤勞和愛心詮釋著超越血緣的孝心。
王海艷,女,1970年生,江蘇圣地亞置業發展有限公司營銷總監。王海艷父母體弱多病,叔叔啞癡生活不能自理,兩個哥哥聾啞。為照顧親人、恪守孝道,她雖出嫁定居南京,卻毅然回到淮安盱眙縣創業,先后把父母、癡啞叔叔養老送終,并把兩個聾啞哥哥接到自己創辦的企業悉心照料。王海艷還積極組織參加各類公益活動,她15年堅守12所鄉鎮敬老院,服侍30名年高體弱老人,并為孤寡老人送終,還自籌資金組織“萬名老人看盱眙活動”;無償獻血達1500毫升,經得家人同意辦理遺體器官捐獻;連續12年走進校園,資助留守兒童和特困學子26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