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宿遷市宿豫區新莊鎮,隨處可以感受到文明新風撲面,一排排古樸典雅的新農居坐落在花紅綠草中,由老舊糧倉改造而成的小鎮書房紅墻紅瓦,充滿文藝氣息......自創建文明鄉鎮以來,新莊鎮團結和帶領廣大群眾,著眼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把創建文明鄉鎮作為推動新莊經濟社會新動力的重要內容進行統籌安排,在全鎮范圍內掀起創建文明鄉鎮熱潮,先后榮獲省級以上榮譽30余項。
提升人居環境,扮靚鄉村顏值
“鷺韻杉荷、生態濕地”“桃果飄香、水木新莊”“稻香谷滿、田園風情”都是對新莊鎮的描繪。該鎮充分挖掘生態資源,以改善鎮區生態與景觀環境為抓手,打造鄉鎮新“名片”,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推進可持續發展。轄區內有民便河、一分干渠、世紀河、砂礓河等6條河流,水域面積達2.15萬畝,借助水域發達的優勢地理條件,打造環繞水系水景公園。做好核心景區開發保護工作,兩片原始池杉生態林,枝繁葉茂,樹大根深,每年都云集棲息白鷺、畫眉等鳥類達20多種10多萬只,每逢夏秋時節,群鳥紛飛,白鷺翱翔,為深厚新莊生態底色勾勒出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全域推進農房改善工作,加大公共空間治理力度,強標準、塑精品,聚力打造“顏值”與“品質”雙提升的新型小區。在提升居住品質和人居環境的同時,保留了鄉村的風貌特色,樓宇與水景、綠化與配套交相輝映,環境優美、規劃有序,儼然呈現出一幅水鄉宜居的美麗畫卷。
挖掘歷史文化,豐富精神內涵
文明鄉鎮建設不僅要突出物質和空間的布局與設計,更要彰顯文化底蘊,傳承歷史,挖掘民俗,豐富和提升美麗鄉村的內涵和品質。新莊鎮以片區精致化建設,打造具有都市感、設施完備的商業步行街,打造以親和力為主基調的城鎮廣場。以沉浸式的國潮文化片區建設,解決傳統沿街剝皮開發模式,形成標志地域特色、集聚城市功能的現代化城鎮街區。以宜居、便利、智慧化理念,打造具有獨特地域特色的農房改善工程,避免“千鎮一面”。如挖掘陳墩、袁莊片區的歷史文化,以“八卦田園、古韻陳墩”“詩書耕讀、魅力袁莊”為總體定位,讓村鎮深厚的文化底蘊產生由內向外的輻射力和由外向內的吸引力,構筑百姓“精神樂園”。
強化社會治理,引領文明鄉風
鄉村之美,美在鄉風民風。新莊鎮堅持把發揚優良家風、淳樸民風與社會治理相融合,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來,新莊鎮全面啟動“五美庭院”創建活動,通過先易后難、試點先行,引導各村(社區)建立評選機制,通過獎勵機制,涵養文明家風,提升居民文明素養、村(社區)文明程度。新莊鎮以振友社區為試點,探索實施了“文明積分”管理機制,制定“文明積分”正負面清單,所獲積分可以兌換面券、理發券、超市實物,還能兌換物業費抵扣等,以接地氣的方式引導廣大群眾主動參與到志愿服務、移風易俗、環境整治等基層社會治理中,激發鄉村文明新活力。同時,結合綜合調度中心建設,構建以新型網格化為主體的基層社會調度體系,解決因農民進城入鎮后和原村居人地分離帶來的社會治理難題,真正實現網格有效治理,在疫情防控、文明滿意度調查等諸多基礎性工作中發揮反應快捷、組織有效的扁平化管理優勢。
創新活動開展,激發群眾活力
“抱素懷樸,安性約身”。新莊鎮組建鄉賢參事會和議事結構,舉辦“鄉賢興鄉村”活動,充分挖掘、整理村莊鄉賢故事,弘揚傳統美德,傳承優秀文化。鎮村常態化開展道德大講堂和“鄉村振興講習所”,鼓勵通過村民議事、道德評議等方法協商解決鄰里糾紛、研討村莊發展,以提高群眾思想道德水準和社區文明程度。以《宿遷文明20條》《人情新風宿9條》為基本教材,制定完善村規民約,定規矩、立良俗,引導群眾開展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將移風易俗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創新實施“十星文明新風戶”“五好文明家庭”“最美婆媳”等文明創建評比活動,先后評選出各類先進典型60余人,讓群眾學有榜樣。編排創作了“人情減負倡新風”“道路越走越寬闊”等文藝作品30余部,并結合“我們的節日”年均舉辦不低于50余場“文化進萬家”惠民演出,多層次、全方位宣傳文明新風,深受群眾好評。常態化宣揚“好人文化”,著力構建完善身邊好人發掘推選、宣傳學習、禮遇關愛等一系列機制,先后獲評“中國好人”1人、“江蘇好人”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