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林倩雯 王璐
春節臨近,大街小巷洋溢著節日的氣氛,走進揚州博物館一樓的特展廳,濃濃的年味更是撲面而來,一場以年畫為主題的“年年有福——揚州木版年畫”展覽正在展出,百余幅木版年畫傳遞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本次展覽由揚州雙博館主辦,由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蘇州美術館)、安陽博物館、綿竹年畫博物館、濰坊市博物館共同協辦。
揚州年畫大集合
年畫,始于古代的“門神畫”,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版水印制作,具有辭舊迎新、驅邪避災、迎福納祥、道德教化等多種功能,一直以來廣受歡迎。早在漢代時,年畫便已出現了門神雛形。其后,隨著唐代佛經版畫的發展、雕版技術的成熟,以及宋代市民文化的發展,木版年畫于宋代逐步普及,并在明清之際步入成熟發展期,日臻繁盛。
“木版年畫形式多樣、內涵深厚、特色鮮明,主要產地有天津楊柳青、河南開封朱仙鎮、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楊家埠等,各有千秋。相比之下,揚州木版年畫貌似‘名不見經傳’,卻融匯諸家之長,形成了集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于一體的特色年畫風格。”揚州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揚州木版年畫受國內多地區的年畫風格影響,在畫面版式、配色、繪畫技法上與蘇州、南通等周邊地區的年畫有一定的相似度。但隨著揚州雕版印刷技藝的興盛與刻書業的發達,木版年畫在揚州地區逐漸發展出自己的獨有風格,其精美雕刻的版片、渾厚流暢的線條、色彩鮮艷的畫面使其明顯區別于其他產地的木版年畫,成為極具揚州特色的民俗產品。
揚州木版年畫在明代中期應運而生,于清代康乾時期得到長足發展,并于清嘉道年間至民國時期達到鼎盛,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為迎接新春佳節到來,揚州博物館推出“年年有福——揚州木版年畫”展覽,從發展簡史、工藝流程、區域特色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了揚州木版年畫的制作過程與藝術特色。
年畫原來這么制作
“在年畫藝術發展的早期階段,民間藝人都是通過手繪的方式制作年畫,作品質量由于藝人技藝的精湛程度不同而參差不齊,且產量極低。”上述負責人介紹,印刷術發明后,年畫由繪畫發展為雕版印刷,成為版畫型印刷品,極大提高了年畫的生產效率和作品質量,“揚州木版年畫在制作工藝上,以套色印刷、半印半畫為主。”
展覽還展示了套色印刷的不同版片,讓大家對于這一技藝有更為直觀的了解。“當人們在一塊版片上的不同部位涂刷不同的顏色,一次印成,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套版印刷,只能稱為單版涂色印刷。只有將不同顏色的部分分別刻成符合規格的版,逐次印到一張紙上,才能稱為套版印刷。”上述負責人介紹,套色印刷是雕版印刷技藝中重要的印刷方式之一,常用于印刷豐富多彩的年畫。如此可以看出,一件完整的揚州木版年畫作品,呈現出的不僅有精美的畫面、巧妙的繪畫技法,還體現著日趨成熟的刻版技藝,反映了雕版印刷術與繪畫藝術相結合的人民智慧,展現出雕版印刷術對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積極影響。
此次展覽將持續至2月28日,市民朋友可以前往展廳一起尋找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