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圖講堂”日前邀請揚州大學劉勇剛教授講述七夕節的故事。七夕節,不僅是愛情,還是一個體現“工匠精神”的節日。
牽牛星和織女星
從無知無識到“神仙眷屬”
牽牛星與織女星的最早文獻記載,是在《詩經·小雅·大東》中:“維天有漢,監爾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痹谀菚r,牽牛星與織女星就是人們仰觀天象而識別的兩顆星而已,它們無知無識,彼此并沒有發生情感的關聯。
到了漢代,有了鵲橋相會的故事,最早記載是《淮南子》“烏鵲填河而渡織女”。
東漢應劭《風俗通》云:“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p>
據吳均《續齊諧記》,“七月七日織女嫁牽牛”的傳說一直在民間流傳。
任昉《述異記》:“天河之東有美麗女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云霧綃縑之衣,辛苦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之夫婿,自后竟廢織纴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相會?!?/p>
古代詩人詠嘆愛情
婉約派詞宗秦少游為冠
古往今來,有很多詩人都在詠嘆牛郎織女的愛情。
《古詩十九首》中有《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p>
曹丕《燕歌行》:“星漢西流夜未央,牽??椗b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陸機《擬迢迢牽牛星》:“昭昭清漢暉,粲粲光天步;牽牛西北回,織女東南顧;華容一何冶,揮手如振素;怨彼河無梁,悲此年歲暮;跂彼無良緣,睆焉不得度,引領望大川,雙涕如沾露?!?/p>
謝惠連《七月七日詠牛女》:“云漢有靈匹,彌年闕相從;遐川阻昵愛,修阻曠清容。弄杼不成藻,聳轡騖前蹤;昔離秋已兩,今聚夕無雙……”
而在他們之中,寫得最好的是北宋婉約派詞宗秦少游的《鵲橋仙》:“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p>
此詞一改牛郎織女抒情敘事的悲悲切切,唱出了樂觀的、陽光的調子,“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意謂愛情最可貴的是忠貞不渝的永恒之戀,那是靈犀相通,心靈的契合。這一觀點真可謂化腐朽為神奇,立意之高,古今無匹。
七夕不僅是情人節 乞巧體現了“工匠精神”
除了情人節,七夕節還有其他的含義。在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云:“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蛞越疸y鍮石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
柳宗元寫有《乞巧文》,生動描繪了乞巧的場面:“柳子夜歸自外,庭有設祠者,饘餌馨香,蔬果交羅,插竹垂綏,剖瓜犬牙,且拜且祈。怪而問焉。女隸進曰:‘今茲秋孟七夕,天女之孫嬪于河鼓。邀而祠者,幸而與之巧,驅去蹇拙,手自開利,組纴縫制,將無滯于心焉。為是禱也’?!?/p>
鄭板橋在《范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四書》寫道:“唐人七夕詩詠牛郎織女,皆作會別可憐之語,殊失命名本旨。織女,衣之源也;牽牛,食之本也。在天星為最貴,天顧重之,而人反不重乎?其務本勤民,呈象昭昭可鑒矣。”鄭板橋對七夕乞巧的提倡無疑是有價值的,這在農桑經濟為本的農業社會尤其具有特別的意義。
民俗中的七夕乞巧與現在提倡的“工匠精神”委實有著密切的聯系。乞巧體現的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值得當代人傳承。
記者 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