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唯有持之以恒的誠信堅守;說不出感人肺腑的言語,卻閃現出動人的誠信光輝。老黨員郭夕祥用5年時間,忍著悲痛,起早摸黑,辛勤勞作,終將兒子去世時留下的26筆、63萬多元的債務一一還清,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誠信至上、守信如金的做人美德。
“飛來”的欠條,還不還?
72歲的郭夕祥是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新溝鎮新東村的一位農民,務農大半輩子,一家人生活雖不富裕,但踏實幸福。
然而,2007年10月的一個晚上,郭夕祥的大兒子郭為民遭遇車禍不幸離世,家中的頂梁柱一下沒了,全家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為民是做生意的,我們都不清楚他的資金往來。他離開后,陸續有人來要債。”11月19日,在江蘇“最美誠信之星”郭夕祥媒體見面會現場,郭夕祥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哽咽道:“那段日子真是太煎熬了。”喪子之痛已經讓郭夕祥倍受打擊,巨額債務更是壓得他喘不過氣。
在郭老爹的記賬本上,記者看到密密麻麻的數字,一共記下了26筆債務,合計637117元。
這些債務,對于一個普通人來說,都意味著沉重的包袱,更別提一位花甲之年的老人。當時,郭夕祥種了7畝多地,一年稻麥兩茬收入也就1.5萬元左右,是家中唯一的經濟來源。就算不吃不喝,也還不清債務。
更何況,從法律角度出發,郭夕祥自己沒有拿賠償金,也就沒有義務償還這些債務。不少親朋好友都曾勸他,“兒子的債怎么也輪不到你這個做父親的來還。”
然而,郭夕祥認為:“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他不能把債務全壓在兒媳和孫子、孫女身上,再苦再難也要把擔子挑起來。“我們農村人,一輩子就活個好名聲,做人講信用比什么都重要。”郭夕祥感慨地說。在他看來,自己是受黨教育多年的老黨員,更應該以高標準要求自己。
一個人曾打4份工,5年還清所有債務
媒體見面會現場,回憶起當時打工還債的日子,郭夕祥的眼眶還是濕潤了,幾度哽咽。
“能出去掙錢的都出去,不能掙錢的就好好照料家里。”郭夕祥告訴記者,他和兒媳商量把賠償金28萬元全部拿出來還債,自己外出打工掙錢,家里7畝田靠老伴耕種,一家子省吃儉用,集中還債。
“那段時間,除了給孩子們偶爾吃點肉,我們都是吃家里種的蔬菜,能省一點是一點。”郭夕祥說。
讓郭夕祥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大年初二那天,一大早他就騎著電動車去看守工地。別人家都是合家團圓,而他卻是孤零零獨守工地干活。
郭夕祥在工地干了3年,整日吃住在那里,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難,但每次發工資就會很開心,想著巨額債務又可以少一點了。
除了在工地打工、種田外,郭夕祥還去糕點廠上過班,每個月掙3000多元。最累的時候,他同時干了4份工作。
“光靠體力勞動還不行,我必須想辦法!”郭夕祥找到胡海華,想要和他一起投資建樓。胡海華之前和郭夕祥的大兒子合作過建筑工程,看著這個消瘦的老人依然堅持替子還債,胡海華二話沒說便答應了。
“很多人都說是我幫助了郭老爹,但其實郭老爹也幫助了我,他讓我更加懂得誠信做人、誠信經營的重要意義。”在胡海華看來,郭老爹的誠信比金子都貴。
因為許下了“一定會還債”的承諾,郭夕祥花了5年時間踐行諾言,還清了每一筆債務——
2008年3月18日支毛廣斌47000元、2008年5月11日還郭夕鳳32000元、2010年2月12日下午還毛俊8000元……郭夕祥的賬本上寫明了每一筆還款時間和金額。而最后一筆債務10萬元,于2012年還給伏永健,至此,所有的債務全部償還完畢。“債務全部還掉,心里一塊大石頭也落地了,終于可以睡個踏實覺!”郭夕祥非常感謝那些債權人的寬容,讓他有時間來掙錢還錢。
從“中國好人”到致富帶頭人
一生只為一個“信”字。就算吃了很多苦,也要做一個頂天立地、一諾千金的人。郭夕祥守信如金、替子還債的事跡感動了許多人,他被評為2015年度十大“阜寧好人”,2016年4月被評選為“鹽城好人”,2016年7月被評為“中國好人”。今年,他被省委宣傳部授予江蘇“最美誠信之星”榮譽稱號。
如今,在阜寧縣新溝鎮新東村,村里的紅白喜事,請郭老爹主持,大家都敬重他;村民之間有矛盾,請郭老爹去調解,大家都信服他;疫情期間防疫宣傳,郭老爹義務參加,大家都愿意聽。
“郭老爹是一名老黨員,平時積極參加村里各項工作,誠實守信、樂于助人,是我們村里人的榜樣,更是我們共產黨員的榜樣。”新東村村干部徐明亮這樣評價郭老爹。
2017年,阜寧在全縣推廣稻蝦養殖,新東村積極響應號召,邀請郭夕祥合伙成立合作社。
剛開始郭夕祥也很猶豫,“剛還完債沒幾年,手頭上錢不多,要入股投資恐怕有難度。”不過,新東村黨總支書記史洪勝多次上門,打消了郭老爹的顧慮。
“我們就認準郭老爹的誠信精神,他誠信做人,為人善良,又勤勞肯干。有他的加入,我們合作社一定會紅火。”史洪勝提到郭老爹,臉上寫滿欽佩。
在村干部的幫助下,郭夕祥學習養殖技術,承包120畝土地進行稻蝦種養,經過辛勤勞作,當年蝦塘就獲得大豐收。到今年,郭夕祥共吸納了十幾名低收入戶,帶領他們一起脫貧致富。
“郭老爹在我們新東口碑非常好,我現在就在他承包的蝦塘打工,一個月能掙2000多元。”村民史亮如說。
今年是郭夕祥從事龍蝦養殖的第四年,在他的辛勤付出下,養殖基地效益越來越好。“人老了,還能為社會做一點貢獻,值了。”郭夕祥感慨道。
作者:顧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