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河下古鎮稱得上是“火出了圈”。從正月初一開始,河下古鎮便開啟了“人從眾”模式。景區內,高高掛起的大紅燈籠隨處可見,主要道路兩側的彩色旗幟隨風飛舞,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傳承著春節文化的韻味,將過年的氛圍感直接拉滿。
2月15日下午,從無錫回淮安過年的賈海燕女士剛踏進河下古鎮,便感受到了熱鬧喜慶的新春氛圍。伴隨著歡快的音樂聲,身著漢服的演藝人員扮成“古人”巡游街區,為游客送上祝福。游客們紛紛駐足觀看、拍照留念。“沒想到河下古鎮這么熱鬧,還有民俗表演,我要多拍幾張照片發微信朋友圈,記錄下這里的濃濃年味。”賈海燕說。
“我們通過開展漢服巡游活動,傳承祈福文化;舉辦舞龍舞獅舞劍等特色民俗表演,彰顯淮安深厚的民俗底蘊;開展脫口秀、燈光秀、猜燈謎、情景劇、樂隊演出、互動游戲等活動,弘揚傳統文化。”楚韻文旅的工作人員介紹說,為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河下古鎮在春節期間推出了“漢服巡游”“狀元點紅”“對詩”“猜燈謎”等多場新春民俗主題活動,用豐富多彩的演出活動營造濃郁的年味,讓游客感受過年的熱鬧氛圍。
“河下古鎮保留著純粹的古樸之美,給人一種遠離塵囂的寧靜感。雕梁畫棟的建筑、寫滿故事的街巷、古色古香的庭院、寧靜祥和的寺廟……漫步在歷經滄桑的青石板上,時間仿佛靜止了。”賈海燕說。據了解,有著千年歷史的河下古鎮,至今仍保留著湖嘴大街、吳鞠通中醫館、狀元樓、文樓、聞思寺等一大批文保建筑、老建筑。“這里是吳鞠通中醫館的原址,吳鞠通是一位杰出的中醫溫病學家,是清代山陽醫派創始人,其著作《溫病條辨》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在吳鞠通中醫館,賈海燕靜下心來瀏覽著文字介紹,感受著歷史的厚重。在百年老店文樓的櫥窗前,做湯包的師傅正在搟面皮,店內坐滿了來自五湖四海、專程前來品嘗蟹黃湯包的食客。文樓湯包湯餡選料嚴謹,工藝獨特,包大皮薄而不破,口張湯滿而不溢,肥厚鮮美,別具一格。“漫步河下古鎮,各類手工藝品琳瑯滿目,小商小販的吆喝聲不絕于耳,仿佛那段歲月悠長的歷史重現眼前,真是不虛此行。”賈海燕說。
“媽媽,我要吃豆腐腦。”“好好好,來一碗。”說起淮安人的年味,那一定離不開“吃”。在河下夜市,老淮安豆腐腦、油端子、香干臭干、麥芽糖、薄脆、麻油茶馓、黑米紅糖糕等色香味俱全的本地小吃一一呈現在食客眼前,每個攤位前都排起了長隊,有本地人,也有外地游客。大家共同在充滿煙火氣的夜市里大快朵頤,享受著歡樂的假期時光和身心的放松。“河下夜市非常熱鬧,年味十足,祝愿家鄉發展越來越好!”市民周先生笑著說。
■融媒體記者 何劍峰 徐薇
通訊員 胡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