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江浦區柳樹灣街道富麗花園小區,到處都是施工隊員緊張忙碌的身影,與此同時,點綴在他們之中的還有幾抹鮮艷的“紅”。只見幾位銀發老人戴著紅色志愿者袖章穿梭在施工現場,與施工隊員一樣,自小區開始改造以來便沒有停止他們忙碌的步伐。
富麗花園小區建于1998年,分為A、B、C、D四個片區,住著1742戶人家,由于時間長,存在不少問題。今年8月底,小區改造施工單位正式進場動工。小區改造體量大、時間緊,要想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改造并非易事,居住在小區的楊玉華、蔡維斌、黃玉蘇等6位退休老人自發向所在的富麗花園社區申請成立“小區改造監督小組”,對項目的施工質量、施工安全等方面進行監督,助力小區改造。“小區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年輕人每天都要上班,我們幾個退休老同志為大家服務是應該的。”楊玉華告訴記者,監督小組的6位成員平均年齡超70歲。
改造一開始,小組成員便深入小區進行全程監督。外墻翻新、樓道粉刷、落水管的更換都是監督小組的巡邏重點。時間長了,監督小組衍生出一些“新功能”。有一次,家住B區6號樓的王奶奶與施工方之間出現個小摩擦。原因是施工方為將樓前的一塊地硬化,要將王奶奶種植在那里多年的6棵無花果樹移除,但王奶奶堅決不同意,攔著不讓施工。恰巧,楊玉華與王奶奶是多年的老鄰居,常常聚在一起拉家常。得知此事后,楊玉華趕緊上門勸解。“小區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所有人都期盼著家園變得越來越好,不能因為幾棵樹妨礙了整個小區的改造進程。”楊玉華每遇到王奶奶都要勸上幾句。就在這樣“潤物細無聲”的影響下,王奶奶后來主動喊來施工方將無花果樹移走。久而久之,在小區改造過程中,不管是哪里有了小摩擦或出了小問題,楊玉華與監督小組的其他成員都能說上幾句,并且總能化解,成了地地道道的“矛盾調解員”。“只要是一心一意為工程,設身處地為居民著想,就沒有什么是解決不了的。”楊玉華笑著說。
一個多月來,無論刮風下雨,小區施工現場總能出現監督小組人員的身影,他們每次都與施工隊共同“上下班”,碰到突發狀況還得“加班”,但他們卻樂在其中。有一天,他們剛準備結束半天的巡邏回去吃個午飯休息下,卻被幾位居民攔下,原來是大家看到施工隊正在澆筑停車位,便想探討些施工方面的問題。等解釋完,此時已是中午12點多了。“既然已經成了監督小組的成員,就有責任和義務為居民消解心中疑慮。”楊玉華認為,在退休后還有機會為大家做點事,辛苦點也值得。
6位老人的無私奉獻得到居民的認可,居民遇到問題也都習慣性地向他們反映。“B區有一家反映房頂漏水,C區有一家反映落水管損壞,還有幾家反映樓下的樹木遮擋光線……”監督小組的成員們也細心地將居民的訴求一一記錄下來,并及時向社區和施工單位反饋交流。如今,這個小區改造監督小組的成員已經不僅僅是起到監督施工的作用,還是小區改造中的矛盾調解員,是居民與社區、施工方之間聯系的紐帶,成了老小區的“新管家”,為老舊小區改造“保駕護航”。■融媒體記者 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