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6m0m"></fieldset>
  • <strike id="86m0m"><input id="86m0m"></input></strike>
  • <fieldset id="86m0m"><menu id="86m0m"></menu></fieldset>
  •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淮安 > 正文
    淮安區車橋鎮豐年村黨總支書記盧攀峰:“后進村”致富“三級跳”
    2021-01-18 09:14:00  來源:淮安日報  

    近日,江蘇省評選推薦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全省脫貧攻堅國家級表彰先進個人、先進集體擬推薦對象公示名單,淮安市淮安區車橋鎮豐年村黨總支書記盧攀峰榜上有名。

    現年45歲的盧攀峰,2013年起擔任豐年村黨總支書記。此前,盧攀峰當過兵,多次參與執行光纜施工、搶險救災等重大任務,被部隊評為“學雷鋒標兵”“優秀士兵”,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盧攀峰上任之初,豐年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窮村子:村集體負債達70萬元,全村有建檔立卡低收入戶167戶。如何帶領村民刨掉“窮根”、摘掉“窮帽”,考驗著盧攀峰的智慧與謀略。

    8年間,特別是近三年來,盧攀峰不負眾望,在壯村、富民的征途上打出一套“連環掌”,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8年的24.9萬元增加到2019年的76.5萬元,2020年更是突破100萬元關口,實現三年“三級跳”,建檔立卡低收入戶也于2019年底全部脫貧。

    搞試點,立下軍令狀

    2017年,淮安區推出“黨建引領 集成振興”農村綜合改革試點,通過將糧食生產機械化、產業扶貧、股份合作制改革等五項省級以上改革項目進行疊加集成,實現項目集成、資金共籌、黨建引領、資源盤活,集聚鄉村振興合力。

    頭腦靈活的盧攀峰意識到,豐年村如能被列入試點村,將是打翻身仗的好機會。問題是,豐年村到底具不具備試點資格,盧攀峰心里沒底。上級組織同樣有顧慮,豐年村基礎差、底子薄,萬一試點失敗,勢必影響全區試點工作大局。

    一連幾個晚上,盧攀峰左思右想,爭取試點村名額的決心愈發堅定,腦海中關于豐年村試點工作的思路和藍圖也逐漸清晰。隨后,他馬不停蹄地跑鎮政府、找區直部門,軟磨硬泡為豐年村當“說客”,并向上級組織立下軍令狀:“豐年村要是試點失敗,我甘愿接受黨組織的任何處理?!?/p>

    盧攀峰成功了,豐年村最終如愿以償,被批準為全區首批6個試點村之一。

    放樣子,擰成一股繩

    搞試點,成立村集體專業合作社是“先手棋”。成立合作社,需要投入資金。豐年村集體經濟薄弱,錢從哪兒來?

    盧攀峰有辦法。自己帶頭拿出25萬元積蓄,作為入股資金交給合作社。在他的帶動下,村兩委班子成員紛紛響應,累計籌集入股資金43萬元,資金問題迎刃而解,村民也爭相以土地入股,登豐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機合作社順利開張。

    結果,當年底,入股農戶除去保底分紅,每畝地還獲得50元的二次分紅。合作社首戰告捷,不僅讓村民嘗到甜頭,也凝聚了人心。包括48戶建檔立卡低收入戶在內的192戶農戶,紛紛要求加入合作社,作為股本的耕地面積從原來的近100畝擴大到820畝。

    如今,在盧攀峰的帶領下,豐年村村民每年既能賺到土地租金、務工薪金,又能參與入股分紅,日子越過越紅火,合作社的實力也逐年壯大。截至目前,合作社入社農戶已達326戶,入股耕地面積增加到1220畝。

    打品牌,拓寬致富路

    2018年,對豐年村的發展,盧攀峰有了新思路:“搞稻蝦養殖,養蝦、栽藕、種寵物麥草與種雜交水稻齊頭并進,注冊‘蘇小農’農產品商標,產品銷售線上、線下同步進行。”

    在上述思路的指引下,豐年村邁出壯村、富民的闊步。村里不但建起400平方米的農機倉庫,添置22臺大中型農用機械,還新建2400平方米的育秧大棚、1200多平方米的烘干倉儲廠房,糧食生產實現全程機械化,貼上“蘇小農”品牌的農產品則被搬上電商平臺,成了“搶手貨”。2020年12月,登豐土地股份合作社還被評為“江蘇省農民合作社示范社”。

    摘了“窮帽”,鼓了“口袋”,盧攀峰帶領村兩委班子,把目光轉向民生實事,村集體先后投入40余萬元用于修路架橋、河道疏浚和村莊環境整治。此外,豐年村還設立獎勵和慰問基金,每年對當年度考上大學的村中學子每人獎勵1000元,向去世老人的家屬發放慰問金,為每戶重病家庭發放2000元補助。

    2020年底,豐年村“兩委”換屆,盧攀峰再次當選村黨總支書記。新的任期,盧攀峰對豐年村發展有了新的設想:“土地全部流轉入社,開展規模高效種植,搞糧食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創品牌特色產品,走科技創新之路,力爭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三年翻一番、五年翻兩番,讓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美。”

    (通訊員 張傳杰 融媒體記者 杜勇清 王正道)

    責編:行曉藝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