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劉老莊鎮,有一片在抗日戰爭年代灑滿了烈士鮮血的“紅土地”——劉老莊村。經過近十年的艱苦奮斗,這個昔日貧困落后的村落,如今已發展成為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國生態文化村、江蘇省最美鄉村,村集體年收入超過了180萬元。而帶領全村百姓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正是前不久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的村黨總支書記朱林。
11月24日,朱林在北京接受表彰
承諾變現,劉老莊打贏“翻身仗”
2009年5月,鎮領導“三顧茅廬”,把在泰州搞建筑工程的劉老莊村民朱林請回村,擔任村黨總支書記。
6月1日上任第一天,朱林提出“環境生態化、住房多層化、農民企業化、家園旅游化”的五年發展目標,“農民醫療保險、新農保、水費,全部由村集體負擔,不要老百姓掏一分錢”。
老朱這一番話炸開了鍋。時任村委會主任蘇炳文和“兩委”新班子成員七嘴八舌議開了:“這目標太沒譜了吧?”“要企業沒企業,要錢沒錢,還欠7萬多外債,拿什么幫老百姓交錢?”
為兌現承諾,朱林把自己的天元建筑公司資質借給村里,成立村天元建筑公司,又拿出50萬元無償借給村里。
書記如此,還有啥說的?蘇炳文拿出20萬元,村干部金益聰賣掉自家的大型機械拿出15萬元……大伙七拼八湊借給村里127萬元,買了一臺挖掘機、一臺壓路機。“半年時間,127萬元回本,村集體欠債也還了。”
去年,劉老莊村村民人均年純收入從過去的3000多元,猛增到了18000元。
朱林與村民代表商議村事
農房改善,村民們告別“窮窩窩”
朱林愛學習,每天早上四到六點,鐵定坐在村部辦公室看報讀書。在他看來:“帶領老百姓致富,不學習怎么能斷大事、創大業。”
村集中居住點——“紅色家園”建起來之前,村民散居在36個老莊臺。朱林算了一筆賬:拆舊房建樓房,既能為村里新增土地1200畝,又能利用城鄉土地指標置換爭取到建設資金,還能改善農民居住條件,一舉多得。
問題是,老百姓老房子住慣了,真要住了樓房,這往后種地咋弄?朱書記的話實在,“我放著一年百十萬不掙,回來一年拿幾千塊錢工資,圖啥?大家放心,種地的事別愁。”村民金尚佐回憶,那陣子,朱書記組織開會不下30次,家家戶戶上門,大小道理講了幾“車皮”。
整個拆遷用時一個月,沒一戶鬧矛盾。村民金國之說,“不服不行,如今農民每年有三筆固定收入:拿地租,按每畝850斤糧食折價,旱澇保收;拿補貼,國家種糧補貼一分不少;拿工資,在產業園上班,每月1500——2000元。”
劉老莊“紅色家園”住宅小區
項目生金,紅土地闖出“致富路”
擔任過村支書的金國之,最常念叨的是朱林有雙“飛毛腿”。
村里千畝日光能大棚的老板謝吉海是山東臨沂人。“朱林想請他到村里投資建大棚,前前后后跑臨沂7趟,人家才同意到村里考察。”到了村里,朱林跑前跑后,鍋碗灶具、床單被褥、洗漱用品,全挑好的置辦,一直忙到大棚落地生根。
項目有了,朱林又跑連云港、福建、揚州,帶著村里大戶邊考察邊招商,千畝食用菌、千畝葡萄園、千畝精品苗木園等現代高效農業項目落戶劉老莊,投資10億元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也已投產。
這些項目,不僅每年給村集體增加了上百萬元收入,還掀起了外出務工青年的返鄉潮,涌現出種養殖大戶50多戶,年收入都在30萬元以上。
今年春節,朱林頂風冒雪值守疫情防控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