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華大地上最具儀式感的節日,春節涵蓋了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非遺實踐,1557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中有眾多都與春節密不可分。這些非遺活動構成一幅生動的春節畫卷,成為中國人代代相傳的集體記憶。連日來,連云港市海州區呈現了一場場豐富多彩的非遺盛宴——烙畫、剪紙、面塑等,令人目不暇接。
在海州區青年路上,藏著一間開了十余年的小店,它從外表看起來毫不起眼,卻內有乾坤。一進店里,入眼可見皆是葫蘆,葫蘆諧音“福祿”,形狀圓潤,象征圓滿。它們一個個大小不一、形態各異,擺滿了小店的桌上、柜上、墻上,再定睛一看,每個葫蘆上都繪有各式各樣的圖案,栩栩如生,這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葫蘆烙畫”。
這家店的主人名叫何世斌,是海州區非遺葫蘆烙畫的代表性傳承人,2016年開始跟隨非遺葫蘆烙畫壓花傳承人紀光輝大師學習葫蘆烙畫,在許多比賽中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何世斌拿出了幾個葫蘆,“快要過年了,所以在我這邊定制葫蘆烙畫的人也多了起來。”說著便展示手中的葫蘆,有兩個已經完成,上面繪制著兩個可愛的年畫虎頭,還有一個剛用鉛筆勾勒輪廓,是一只年畫小蛇。
江蘇海洋大學的會議廳里一派熱鬧喜慶的氛圍。其中一個身著黃色錦衣、項戴紅色圍巾的人格外引人注目。他正用一塊面團捏成孫悟空的模樣,栩栩如生的讓人一時不知究竟是孫悟空變成了面團,還是面團變成了孫悟空。
這個人叫王曉明,是市非遺面塑市級優秀代表性傳承人,他手中的孫悟空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塑,俗稱面花、捏面人,是用面粉、糯米粉等為原料制作各種人物或動物形象的傳統民俗藝術。王曉明自幼學習面塑技藝,在母親的影響下,2003年之后開始專業系統地從事面塑技藝傳承工作。
王曉明認為,在傳統過年習俗里,面塑是文化傳承的接力棒。從長輩到晚輩,制作面塑的手藝代代相傳,承載著家族對春節的認知和情感,過年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做面塑,將對新年的期盼都揉進了面團里。
提到新年,剪紙這項手藝便會被很多人想起,剪紙寓意吉祥美好,每一個圖案都蘊含著人們對幸福、健康、平安等美好生活的向往,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每年這個時候,我市唯一省級剪紙大師、非遺剪紙代表性傳承人管艷,便會出現在許多春節年會上,展示非遺剪紙技藝。
管艷站在桌案旁,僅一張紅紙、一把剪刀,靈巧的手指在紙上左右翻飛,不一會兒,筆者的剪影就出現在了她的手上。在她手邊的桌子上,擺放許多已經完成的剪紙作品,管艷拿起了一個特殊的“福”字,這個福字的“礻”,被一個可愛的小蛇替代,這是她為蛇年專門設計的“福”字,每年新年,她都會以當年的生肖為靈感,在傳統中創新,設計出不同的剪紙作品。
管艷說,春節是團圓的時刻,也是傳承文化的契機,剪紙這一古老的非遺技藝,以其獨特的魅力為春節增添了無盡韻味。(楊子 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