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闔家歡聚的日子,無錫市惠山區洛社鎮五秦村村民繆梅清卻比平時更忙。為了讓大伙過個安穩的春節,一年又一年,他總是嚴陣以待,不僅要參與救火,還向村民普及消防安全知識,幫助村民消除各類火災隱患,因此和家人團圓過年的日子總是屈指可數。
牢記沿襲百年的“繆家愛救火,一代傳一代”家訓,50多年來,繆梅清奔波在民間救火的一線,曾創下過“1天救火5場”的紀錄,年過七旬仍然堅持,成功撲滅火災3000多起,為群眾減少財產損失2000余萬元。在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中,繆梅清入選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
“從爺爺那一輩開始,我們家就從事救火了。”繆梅清出身于一個“消防世家”,在清朝年間,他的祖輩就承擔了四鄉八鄰的救火工作,至今已有100多年。繆梅清從小就跟在父輩們后面跑,目睹了火災的慘烈,也看到了人們對“救火會”的褒獎和敬佩,耳濡目染,他對消防事業的感情與日俱增。1971年,21歲的繆梅清從父親手里接過了消防龍頭,成了當地五秦村的義務消防員。50多年來,他和自己的兄弟們組成義務救火隊,只要接到火警,都會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不要任何報酬。
無情烈火,彰顯了這位農家漢子的大愛。雖然左腿小時候就留下了殘疾,這些年救火又幾次受傷,走起路來一瘸一拐,可每次救火繆梅清都沖在最前面。2017年2月的一個傍晚,鎮上一家油品廠突發火情,繆梅清接到救火電話,立馬丟下飯碗,帶領大家奔赴現場,尋找水源、鋪設水帶,協助消防隊員滅火,經過3個小時的緊張撲救,火情終于得到控制。2022年年初,鄰村一戶人家失火,繆梅清在救援中被火星濺到,衣服著火燃燒,他邊脫衣邊跳到附近河里,從河里爬上來后,又不顧寒冷趕緊疏散圍觀群眾,防止更大事故發生。曾有一次,一個晚上連救了3場火,直到凌晨4點多鐘,老繆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來,睡了兩個多小時,又忙著張羅消防大檢查的事情去了。“火災隨時可能發生,消防的電話隨時隨地要接”,為了能及時處置火情,繆梅清一輩子沒出過遠門,甚至很多年都沒見過十公里外的家鄉太湖,但這些年,繆梅清的足跡遍布無錫市惠山區石塘灣地區及玉祁、前洲、劉潭等鄰近鄉鎮,每年出車數十次,他的“浴火形象”已經深深地印在了當地村民的腦海中。
“在他心里,救火都比去看望遠嫁他鄉的女兒更重要。”對于繆梅清,愛人繆鳳娣有過擔心和埋怨,但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義務救火沒有報酬和經費,繆梅清一直以來都是自己鉆研救火設備,維修保養、添置零件。只上過一年學的他開動腦筋,將家里的院子改造成“生產車間”,用退休金購置設備和零件,然后除銹、銑削、適配、焊接、噴漆……就這樣把一輛手扶拖拉機改成了村里第一臺現代化的消防設備,還陸續把幾輛老式吉普改成了稱手實用的消防車,有的一直用到現在。因為他水平高,附近單位的消防車出了問題都請他去“診治”,他一聽聲音就知道毛病,往往“手到病除”。
農村地區救火的關鍵是一個“快”字,早到一分鐘或許就能保住鄉鄰一輩子的希望。2023年4月的一天,清晨6點鐘,春寒料峭、天干物燥,洛社鎮一處無人居住的老房子突然燃起熊熊大火,并有向外蔓延的趨勢,但狹窄的鄉村道路卻讓消防車“望火興嘆”,大家看著火勢漸起干著急。危急之時,接到協助救火信息的繆梅清帶領兄弟四人,駕駛自己改裝后的消防車迅速趕到,當機立斷從最近的河里取水,短短8秒鐘,消防水槍里就噴出了希望的水花,火勢漸漸被控制住。繆梅清對洛社鎮石塘灣片區的村頭巷尾非常熟悉,在火災救援中,總是第一時間快速勘查現場,并將掌握的火情信息及時分享給隨后到達的消防隊員,有的時候,消防隊伍甚至剛剛出發趕赴火場,就會接到電話通知“已經搞定了,你們不用跑過來了”。消防救援部門將繆梅清帶領的志愿消防隊伍納入當地消防救援體系,認可他們“迅速響應、預先研判、機動靈活、滅早滅小”的重要作用。繆梅清還把自己多年的火災經歷、總結出來的撲火技巧、救火經驗、如何斷定是否有易爆等危險物、火情判斷注意事項等毫無保留地分享給村民,洛社鎮五秦村和周邊幾十個村的村民每年都要參加幾場以“老繆講消防”為主題的文明實踐活動,周邊地區火災發生率顯著降低。
2005年10月29日,江蘇省消防總隊將一面繡有“昔日救火幾十載,今朝無償捐器材”的大紅錦旗送到了繆梅清手中,感謝他無償捐獻祖輩傳下來的一臺距今100多年、清朝年間的滅火水龍。他說,要給大家留點精神。如今,繆家的年輕后輩已經加入這支光榮的隊伍。“我從小就聽爺爺說過:繆家愛救火,一代傳一代。我想,他們熱愛的不單是救火這件事,而是用赴湯蹈火、舍生忘死來守護鄉鄰的奉獻精神。”繆梅清孫女說,現在自己和父親都成了義務消防安全宣傳員,把“繆家愛救火”的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繼續為身邊的老百姓服務。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吳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