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鄧璇)“快來看,這里有絨花!”1月18日,來徐州旅游的小張和朋友走進戶部山的一家小店,立刻被墻上展示的絨花作品所吸引。
各種形態的花朵、蝴蝶栩栩如生,顏色以紅、粉為主,輔以綠,再點綴上嫩黃的花蕊,色彩明快而艷麗。
店主人王娜是徐州絨花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了迎接新年的到來,她正在專心致志地趕制新春款式的絨花飾品。拴、鉸、搓、擰……隨著王娜雙手上下飛舞,一朵朵梅花、紫薇花在她的手中競相“綻放”。
“徐州自古就有過節裝飾絨花的習俗,尤其春節作為一年之始,人們都希望能夠紅紅火火。”王娜說,“所以最近我制作了不少紅色的絨花,戴上紅絨花,代表著匯聚新一年的福澤。”
近年來,各種非遺產品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愛,王娜自豪地說:“這不,徐州非遺迎春展馬上就要開始了,我報送了6套展品,冬雪蠟梅、花開富貴、梅蘭竹菊胸針……”王娜一邊說一邊展示著作品照片。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非遺項目徐州絨花的魅力,王娜還參與了許多非遺教學課程。不久前,她剛剛完成了徐州夜校的教學,4月份又將開啟新一輪的課程。
“提到絨花,很少有人知道徐州也有這項技藝傳承。”王娜坦言,“徐州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還有許多傳統手工藝等待被挖掘,所以我想借此機會,大力宣傳徐州的非遺。”
下一步,在徐州市青年藝術家協會的幫助下,王娜打算將絨花的整個制作過程,從養蠶,到繅絲,再到最后的成品,引入自己的工作室。
還原絨花從原材料到成品的過程,徐州有著得天獨厚的基礎。
自古以來,種桑養蠶就是徐州一項重要的農業生產活動。在銅山出土的漢畫像石上,記錄下了漢代時期的徐州棠張地區村村養蠶、戶戶繅絲的場景。蘇軾在徐州任太守時也寫下了“麻葉層層苘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
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記憶,絨花不僅是藝術創作的表現形式,也是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我想通過這樣的方式,呈現一種傳統而本真的生活方式,讓更多人更好地了解徐州的歷史文化。”王娜表示。
本報記者 何昌鍵 攝